宽阔平坦,四通八达,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坐落的北京西三环北路所在。
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历经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华北联大外国语学院、中央外事学校等主要阶段,至1949年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学校,199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成立的第72年,这个学校迎来了它曾经的学子、新的副校长——闫国华。
“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的身影。”1982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的闫国华顺利进入了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工作。1989年至2012年,他先后担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多边处副处长、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二等秘书、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亚非处副处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多边处处长、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馆教育参赞、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等职务。
在涉外工作时,闫国华意识到,“把世界介绍给中国”——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源源不断提供新的资源,为中国的文化基因注入异域的新鲜血液还远远不够,更应该“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在促进“西学东渐”的同时,还要倡导“东学西渐”。“时代赋予我们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使命,而我也希望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1998年,闫国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闫国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
“如果说走上教育岗位对我来说是一个偶然,爱上教育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2013年9月,教育部任命闫国华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从国内到国外,从外事工作者到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让闫国华深刻认识到“教育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的道理。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便来源于人本身受到的教育不同,教书与学习是伴随一个人的终身大事。
在任职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期间,闫国华把无数学子送往通向广阔世界的“九又四分之三车站”,他觉得非常自豪与骄傲,这是一份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现在,他又来到北外附属海南外校任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未来,他会继续像《哈利·波特》的邓布利多校长一样,用最强大的魔法——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每一个普通孩子入读梦想院校。